返回首页  
 
4-11-31 1-项目实施
 
 

F.X成长教室”

                            ——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实践研究

一、 项目研究的由来

(一)学校课程发展的需求

(二)学校育人文化的融合

(三)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二、 研究依据及设计

(一)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程统整” 

通过三年实践,我校尝试结合学生兴趣,从文化资源、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出发,通过综合性主题学习将小学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学科的部分教学目标整合在一起,设计实施了基于问题情境下探索二十四节气综合课程。该课程是具备了学科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用学科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也体现了学科教育的价值。

1.以人文学科引领统整的定义

1)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统整

2)以文化人类学为依据的统整模式

2.课程综合统整的特点与意义

1)类型的界定

2)特点与症结

3.培养21世纪的学习能力

1)艺术综合能力培养

2)从STEMSTEAM

(二)F?X成长教室”是怎么诞生的  

1.项目研究关键词的界定

1F?X成长教室

2)主题式综合课程

3)问题情境

2. 项目研究目标及内容的制定

1)研究目标

l  结合校情、学情构建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

l  深化学校育人文化,构建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研究机制

l  通过本综合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研究内容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兴趣需要、课程资源等,确定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共同规划。因此,我校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实践路径从图上这四方面入手。

三、项目的实施过程

20159月——20186月,根据项目研究计划,我们将锚点设置为对“二十四节气”主题式综合课程的研究,以此作为多轮实践。在过程中,我们采用“教研训”一体化的实施策略,通过“理论学习培训——形成子项目群——开展行动、案例研究——反思实践总结——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形成了实施策略及基本流程。

(一)项目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1. 确定研究内容,申报项目立项

20151月起,我们对项目进行了系列的文献学习、现状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发现国家综合活动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和探究能力。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各类情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其自主性和培养创新精神,更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确定申报了市级项目,经专家论证,项目于20156正式获准立项

2. 形成研究制度,制定实施方案

在确定项目的研究内容后,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科研室主任及教研组长、部分学科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项目组,校长对研究进行整体规划,成员们负责具体实施,各教研组长担任子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实践研究。学校制定相关研究制度,加强对项目的领导管理,以制度保证项目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初稿形成后,学校召开项目组会议,对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在听取建议后,又进行了反复修订,为研究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 进行开题论证,完善实施方案

学校于20151027日召开了项目现场开题会。会上,相关市级专家对研究进行了现场指导,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提出了要将该项目研究纳入学校管理,使研究在学校层面全面推进,并要将研究内容和实施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论证会后,根据专家的宝贵建议,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实施方案修订研究目标和内容,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再界定,为项目研究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

(二)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研究能力

2. 形成子项目群,分项落实研究

3. 整合校本研训,开展行动研究

四、项目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总目标

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概述为ASCENT成长课程。它是融合艺术/美术、自然科学、 文化/语文、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加由艺术手作、3D打印等构成的综合校本课程。

1.  目标制定的依据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  具体内容

F·X成长教室”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总目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二)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学段目标

在课程总目标之下,还分学段设计了“F·X成长教室”课程的目标。小学阶段分1-2低年级段和3-5中高年级段,具体目标如下。

(三)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单元目标

(四)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方法

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活动主题的生成、组织形式的确立、活动方案的确定、实践活动的展开、成果的展示交流、总结与反思。

1.       活动主题的生成

1)根据学生的观察生成主题

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是对小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创生的课程。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都是需要不断协作互助的,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2)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主题

  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关键是看教师怎么去引导。在课时活动中,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原因,激发学生研究欲,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3根据突发事件、热点生成主题

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突发事件关注度较高,指导教师就应有敏锐的课程意识,适时适当地将这些热点或事件融入节气,开发成综合课程内容。

2.  细化活动的主题

    细化活动主题的方法,我们采用以下几种。

1)头脑风暴

    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说一说课程中的小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与研究,围绕主题可以设计哪些活动,然后大家一起选择有意义的、可以实施的内容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近的、类似的主题进行分类整合。

2)兴趣分解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结合主题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自己在这个主题的研究中围绕主题愿意做的事情,再按兴趣进行分组研究我们通过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和深度学习中实现学科知识和经验的统整。

3)筛选论证

将主题分解为各小课题后,教师和学生集思广益,选择有价值的、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子课题、子话题来实施。有的子课题,学生们凭借现有的能力不能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可协助、发动大家一起进行讨论,让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理由,商定必要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方案。

3.       组织形式的确立

    在分组时,我们大多采用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产生超级大组或组内人数太少;二是学生在组合时缺乏思考,仅凭个人喜好来分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差异来合理调配。

1)分组活动

    分组活动的形式扩大了学生们的参与合作面,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效率。分组活动的形式能使课堂探究更具有深度的学习。

2)优势互补

我们遵循的是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全班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4.活动方案的确定

    我们的教师在综合课程的指导选题和确定活动内容中应该给予学生有效可行的、可操作的指导。这样能够为课程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

1)可行性

2多样性

综合课程不仅仅是设计课程内容,还要改变课程开发和教学的过程。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安静听讲,教师不是权威,师生一起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之中,师生、生生之间真正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真正形成“学习型社群”

5.       实践活动的开展

1)遵循科学的逻辑顺序

在这一环节里,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尤其是让学生从收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资料,对资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处理。因此,遵循科学的逻辑,为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排序、编目等工作等必要的。

2随时分享、改进过程

分享和改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某位学生的小成果,抓住时机,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这样不仅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望,还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二是作为教师,也在教学过程和同伴及时分享教学心得、改进措施,为课程推进起到良性作用。

6.       成果的反思同步

1)每个人都值得被肯定

2强化成长型思维模式

(五)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评价方法

现性评价被称为“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式”。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与“F·X成长教室”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性质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它是真正体现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理念的评价方式。我们通过对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目标进行的科学细致地研究,同时依据三元智力理论的涵义,从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三个维度出发,对此课程评价体系划分了四级目标并构建了基于问题情境的主题式小学综合课程评价量表。

五、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当下教育情境下课程统整的实践意义

1.       课程统整是一种有待探索的动态生成课程

2.课程统整更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生成

3.  课程统整更利于克服分科教学的视野狭隘

(二)当下教育情境下课程统整的现实问题的突破

1.       碎片化的无序

2.       无根式的叠加

3.       少数精英参与

Baidu